《次韵胡汝明 其三》

宋代 吕本中

苦潦愁霖思不禁,偶梯香阁出丛林。

酒旗巷陌桃花遍,燕子人家春水深。

独鸟自飞吴苑树,千山不尽楚江阴,清明已近芳菲日,鼓

角偏伤迟暮心。

深雪夜行尽,严风昼复吹。尺书欣已达,稽首竟无辞。

欲话匡山苦,徒令老大悲。未堪供棒喝,不是汾州儿。

翩翩官骑蹴飞尘,陌上衣冠祖饯勤。香扑山花花劝酒,歌传林鸟鸟留人。

君当文苑须求富,我忝民司不厌贫。遭际幸逢明主在,且弹孤剑赋凌云。

浙东陈叔起,挥洒异尘寰。思入烟霞窟,功移造化关。

芳名唐棣并,逸驾董元攀。远势横千里,分流转几湾。

亭台青嶂外,村落白云间。绿合高低树,岚分远近山。

石危芳径稳,浪静小桥闲。草木藏盘谷,峰峦耸黛鬟。

境幽人迹少,林暗鸟声悭。隐约棋中趣,从容物外颜。

郡侯遗粉绘,野老乐痴顽。欲觅山中路,相期日往还。

次韵胡汝明 其三拼音解释

Ku Liao Chou Lin Si Bu Jin ,O Ti Xiang Ge Chu Cong Lin 。

Jiu Qi Xiang Mo Tao Hua Bian ,Yan Zi Ren Jia Chun Shui Shen 。

Du Niao Zi Fei Wu Yuan Shu ,Qian Shan Bu Jin Chu Jiang Yin ,Qing Ming Yi Jin Fang Fei Ri ,Gu

Jiao Pian Shang Chi Mu Xin 。

Shen Xue Ye Xing Jin ,Yan Feng Zhou Fu Chui 。Chi Shu Xin Yi Da ,Ji Shou Jing Wu Ci 。

Yu Hua Kuang Shan Ku ,Tu Ling Lao Da Bei 。Wei Kan Gong Bang He ,Bu Shi Fen Zhou E 。

Pian Pian Guan Qi Cu Fei Chen ,Mo Shang Yi Guan Zu Jian Qin 。Xiang Pu Shan Hua Hua Quan Jiu ,Ge Chuan Lin Niao Niao Liu Ren 。

Jun Dang Wen Yuan Xu Qiu Fu ,Wo Tian Min Si Bu Yan Pin 。Zao Ji Xing Feng Ming Zhu Zai ,Qie Dan Gu Jian Fu Ling Yun 。

Zhe Dong Chen Shu Qi ,Hui Sa Yi Chen Huan 。Si Ru Yan Xia Ku ,Gong Yi Zao Hua Guan 。

Fang Ming Tang Di Bing ,Yi Jia Dong Yuan Pan 。Yuan Shi Heng Qian Li ,Fen Liu Zhuan Ji Wan 。

Ting Tai Qing Zhang Wai ,Cun Luo Bai Yun Jian 。Lu He Gao Di Shu ,Lan Fen Yuan Jin Shan 。

Shi Wei Fang Jing Wen ,Lang Jing Xiao Qiao Xian 。Cao Mu Cang Pan Gu ,Feng Luan Song Dai Huan 。

Jing You Ren Ji Shao ,Lin An Niao Sheng Qian 。Yin Yue Qi Zhong Qu ,Cong Rong Wu Wai Yan 。

Jun Hou Yi Fen Hui ,Ye Lao Le Chi Wan 。Yu Mi Shan Zhong Lu ,Xiang Qi Ri Wang Hai 。

次韵胡汝明 其三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士人,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已窘迫不堪了。因此,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淫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横行天下。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桥梁封锁不住了,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篱笆一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崤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着三军的众多兵力,在外面跟诸侯相约,做交易,图谋他的主上。秦君之间互相不信任,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虽然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

  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穆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在这种时候,贤人智士会聚,有良将指挥各国的军队,有贤相沟通彼此的计谋,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秦国就引诱诸侯进入秦国境内作战,为他们打开关塞,结果崤山以东百万军队败逃崩溃。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把营垒筑得高高的而不轻易跟敌方作战,紧闭关门据守险塞,肩扛矛戟守卫在那里。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德高望众而位居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们的下属不亲附。名义上是说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以进犯,就必定退兵。如果他们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等待秦的衰败,收纳弱小,扶助疲困,来指挥东方诸侯新建的各国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可是他们尊贵身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在覆亡前夕没有做出挽救的措施。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年幼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所以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注释

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萋萋:草盛貌。

次韵胡汝明 其三赏析

  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脍炙人口如同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笛,能给人以心灵的慰藉意境闲适。

次韵胡汝明 其三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据题意,当知这首诗是作者于某年七夕所作。神话中说,农历七月七日,郎织女此夜将有一年一度的相会。旧俗在这天晚上,妇女们对空摆上织物,向织女乞求智慧机巧,称为“乞巧”。这首诗通过咏七夕的乞巧而讽刺人间尔虞我诈的丑恶现象。

吕本中

吕本中(1084- 1145),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人,诗人,词人,道学家. 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 等. 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 辑有<<紫微词>>,<<全宋词>> 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猜你喜欢
1

《听子规(一本题上有摄山二字)》 陈书(桃源人)

冷枫笑客,照悴影吴波,素霜新染。寺门半掩。拂危墙藓襞,旧题诗黯。

醉眼登高,怕有山魈昼瞰。憩游暂。听林叶乱鸦,飘送归帆。

回望秋荏苒。蓦古事今情,尽来荒槛。莫愁系缆。数齐梁残照,画帘斜飐。

看惯江南,剩祇狂吟未减。翠微暗。独踟蹰、负他长镵。

2

《题高牧隐家藏西园雅集图》 谭国恩

南台突兀云上头,长啸俯云曾少留。山净九仙骑凤下,江清一女乘螺游。

烛天剑气发欧冶,隔海岛影衔水流。马首还城见新月,更思临眺荔枝楼。

3

《西苑观太液莲圆殿古松及进冰者各记以诗 其一》 杜煦

繄我书屋东,屹然矗高峰。壁立几千仞,卷舒簇芙蓉。

巉然颇高洁,缅怀太傅翁。明月坠西岭,白云散晴空。

虽无蔷薇洞,而有竹与松。扪萝试攀援,着屐扶短筇。

千古重先德,何由蹑孤踪。

4

《南山感旧》 张宗旦

漠漠平沙日影低,西风一苇渡辽西。长安怕醒深闺梦,打得黄莺不敢啼。

5

《九江分司九日刘副使见过》 杨廷玉

龙光高阁峭摩天,日暮登临思渺然。万树朔风排雁阵,几村夕照返渔船。

城头画角催人急,檐外铃声答语圆。多少轮蹄盘鸟道,可曾南望息风烟。

6

《延哲冠》 黄圣期

风尘浩荡老朱衣,草檄军门笔屡挥。九日谁浮新酒菊,十年不采故山薇。

借来骏马谙人使,去久狸奴忆主归。闻说舟师又西上,灯前拟策进彤扉。

7

《长相思·展颦蛾》 王天性

万里风吹上水船,锦帆腹饱去飘翩。不知犹是长江面,只道乘槎直上天。

8

《送魏和公之琼南》 周星薇

雨意涵江阁,冲寒趣晓行。彤云半浮没,银海忆阴晴。

逦逯足能健,敲推句未成。征旗忽林筱,遐思邈莘耕。

9

《颂古 其六十一》 曾习经

畴昔曾读《浯溪诗》,建炎酒觯咏汝瓷。浮青滴翠但想像,何来玉碗光陆离。

文曰光尧法大篆,遍体莹洁如凝脂。当唇一寸独纯赤,晴雪影里红霞披。

六陵夜发异宝出,制造想自淳熙时。狸奴一蹴癯者帝,虽非己出诚佳儿。

老作闲人谢机务,忘忧便面时自怡。是时戎马稀游牧,不厌偏安保南服。

鱼脆初陈安嫂羹,雪香更进梅花粥。料应此碗列长筵,翠釜银盘错彩鲜。

不知侑食徵歌夕,可忆冰山雪窖天。吁嗟寿皇真令主,一饭何曾忘中土。

岳韩去后更无人,怪底金瓯缺难补。即看孝养备情文,尊号堂堂媲放勋。

兰枻红鹃芳掩冉,龟儿雁翅舞缤纷。君不见杯羹且望分强敌,拥彗迎门何踧。

又不见南内凄凉蜀道归,自调龙笛教张徽。岂如聚景园中风景异,引觞遥挹蓬莱翠。

玩好先呈德寿宫,山陵杂置温明器。沈叹重华积草痕,琼卮堕后缺晨昏。

老臣泪浥云衣湿,天道悠悠未可论。

10

《代谒张别驾》 朱景献

峣峣者易缺,皎皎者易污。方枘纳圆凿,其势必龃龉。

高明坐一室,鬼瞰生揶揄。君子矫自好,岂能贬意趋。

盛气招重尤,寒情畏厚诬。埋照匿光彩,被褐怀瑾瑜。

先民亦有言,深藏贵若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