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

宋代 徐积

南望端门泪雨流,衣冠涂炭可胜羞。遥怜海上今尘土,无限斜阳故国愁。

暖风吹欲动,舄落半亭光。数月始今夕,相将水一方。

墨香归上客,杯影泻横塘。颇怪炎阳候,林明不易凉。

何年鞭石驾长虹,联络环球一轨同。九载未平神禹域,四邻久慑大王风。

亡唇寒齿宁无畏,握手披肝或有功。看子江湖期志士,挥戈共挽日回东。

一夜西风拂树林,霜崖高处水声深。潇湘千里无穷意,漠漠长空识此心。

将军玉节控神州,百万牙兵听唱筹。树下屯操班虎旅,河边抗射列熊侯。

晋卿礼乐嗟谁似,汉将壶歌羡自由。借问三陲交羽檄,可能谈笑代先谋。

松径晓停骖,朋游只两三。鸟啼烟作障,僧坐石为龛。

访古人何在,探幽我尚堪。杏花风日美,春色满江南。

羁思寂无聊,寻春过野桥。草新儿马逸,柳稚乳莺娇。

俗事终难遣,良朋亦费招。胸中多磊磈,谩诧酒能浇。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拼音解释

Na Wang Duan Men Lei Yu Liu ,Yi Guan Tu Tan Ke Sheng Xiu 。Yao Lian Hai Shang Jin Chen Tu ,Wu Xian Xie Yang Gu Guo Chou 。

Nuan Feng Chui Yu Dong ,Xi Luo Ban Ting Guang 。Shu Yue Shi Jin Xi ,Xiang Jiang Shui Yi Fang 。

Mo Xiang Gui Shang Ke ,Bei Ying Xie Heng Tang 。Po Guai Yan Yang Hou ,Lin Ming Bu Yi Liang 。

He Nian Bian Shi Jia Chang Hong ,Lian Luo Huan Qiu Yi Gui Tong 。Jiu Zai Wei Ping Shen Yu Yu ,Si Lin Jiu She Da Wang Feng 。

Wang Chun Han Chi Ning Wu Wei ,Wo Shou Pi Gan Huo You Gong 。Kan Zi Jiang Hu Qi Zhi Shi ,Hui Ge Gong Wan Ri Hui Dong 。

Yi Ye Xi Feng Fu Shu Lin ,Shuang Ya Gao Chu Shui Sheng Shen 。Xiao Xiang Qian Li Wu Qiong Yi ,Mo Mo Chang Kong Shi Ci Xin 。

Jiang Jun Yu Jie Kong Shen Zhou ,Bai Wan Ya Bing Ting Chang Chou 。Shu Xia Tun Cao Ban Hu Lu ,He Bian Kang She Lie Xiong Hou 。

Jin Qing Li Le Jie Shui Si ,Han Jiang Hu Ge Xian Zi You 。Jie Wen San Chui Jiao Yu Xi ,Ke Neng Tan Xiao Dai Xian Mou 。

Song Jing Xiao Ting Can ,Peng You Zhi Liang San 。Niao Ti Yan Zuo Zhang ,Seng Zuo Shi Wei Kan 。

Fang Gu Ren He Zai ,Tan You Wo Shang Kan 。Xing Hua Feng Ri Mei ,Chun Se Man Jiang Na 。

Ji Si Ji Wu Liao ,Xun Chun Guo Ye Qiao 。Cao Xin E Ma Yi ,Liu Zhi Ru Ying Jiao 。

Su Shi Zhong Nan Qian ,Liang Peng Yi Fei Zhao 。Xiong Zhong Duo Lei Kui ,Man Cha Jiu Neng Jiao 。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

六丁: 认为六丁(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丁丑)为阴神,为天帝所役使;道士则可用符箓召请,以供驱使,道教中的火神。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赏析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创作背景

北宋自神宗以后.无日不在内忧外患交侵之中。作者济世无路,救国无门,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徒增满心伤感之情。晏几道暮年遭遇,大似李后主亡国前的状况。于是词人便创作出了《小山词·鹧鸪天》,词作情调低徊,缠绵悱恻,沉郁悲凉。

徐积

徐积(1028—1103)北宋聋人教官。字仲车,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因晚年居楚州南门外,故自号南郭翁。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卒于徽宗崇宁二年,年七十六岁。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家乡人为其建 “徐节孝祠”,明清两代均有修缮,毁于解放初期。《宋史》卷四五九有传。

猜你喜欢
1

《题刘氏从母小像》 荆冬倩

桃李正芬敷,花繁覆弊庐。

乱香寻密牖,碎影下前除。

静绕昼眠后,轻攀春醉余。

纵然观尽日,谁敢罪狂疏。

2

《寄临川司理赵时校书》 张嗣初

节到中和暖尚赊,东风随处起芳华。

自惭翳翳松三迳,相对萧萧马五花。

老去醉乡为日月,年来痼疾在烟霞。

午桥别墅归公手,早定淮西取白麻。

3

《壬寅年南游至衢州》 张埙

笔端文字照千春,仙籍班联透几尘。

黄卷肯交同长物,白袍未信裹闲身。

至言落落常难合,俗眼悠悠少识真。

谁似江东顾夫子,月台对影只三人。

4

《送李素我侍御北上二首 其二》 谢济世

扶杖今年见国人,悬弧早岁忆兹晨。

佛身三世归依地,邻寺百僧清净因。

蘧子知非惭已晚,白公起定惜余春。

舞雩一濯平湖水,乡党惊呼白发新。

5

《杂感三首》 康翊仁

抟沙聚散苦匆匆,岁晚山寒吾道东。万木飘萧催客老,一官去住任天公。

情知今夕芳尊倒,魂断长亭返照红。却喜到家春正好,蛮烟洗尽见华风。

6

《好事近(橄榄)》 刘侨

柳絮漫空雪样轻,梨花风起近清明。山南山北游人闹,屋后屋前春鸟鸣。

7

《送昭书记归径山》 桓麟

闻道招提枕半冈,结茅真在白云乡。岚光滴沥衣裳冷,爽气空濛枕簟凉。

幻灭不传神女梦,心清时到赞公房。是身直与云相似,肯与众生出岫忙。

8

《枕易》 陈瑚

商蚷驰河河可凭,精卫填海海可平。

物情大忌不量力,立志亦复加专精。

忆昨痛器丽正门,白袍墨帽如游魂。

中书堂留草茅疏,不赐诛戮光宗恩。

暮年志气耻雕丧,广长阳中吊名将。

愿持上方三雨铁,细剖赤心告今上。

9

《春秋战国门。颜叔子》 宋登春

蛟龙宝剑鸊鹈刀,黄金络马花盘袍。

臂弓腰矢出门去,百战未怕皋兰鏖。

酒酣纵猎自足快,诗成横槊人称豪。

但期处死得其所,一死政自轻鸿毛。

将军三箭定天山,丞相五月入不毛。

生前封侯死庙食,云台突兀秋山高。

书生如鱼蠹书册,辛苦雕篆真徒劳。

儿时鼓箧走京国,渐老一第犹未叨。

自嗟赋命如纸薄,始信从军古云乐。

10

《解筠涧先生挽诗》 周公弼

湖边日日枕流眠,却笑风波百丈牵。

无限烟光堪我老,不须投表乞归田。